7、第 7 章(2 / 2)

她话锋陡然一转:“你虽非本宫亲生,可本宫也算你的义母。”

从要来赏春宴起,萧棠便隐隐有了猜测。然而到这一刻,她才算是彻底确定了。

——皇后竟然真是有意替她挑选婚配。

她已将满十七,若皇后当真是出于义母慈心,不可能到现在才惦念起她未出嫁。

个中缘由,联系这段时间发生的事,不难想清楚。

这些贵人一旦起心动念,动动手指,或是说一句话,就足以叫她的人生天翻地覆。

……但也未必是坏事。

萧棠拜伏在地,并未直接答应或干脆拒绝,而是轻缓应道:“娘娘是中宫之主,母仪天下,慈悲为怀,能得您为义母,是儿臣之大幸。”

皇后轻笑了声,也不知有没有将她这番恭维听进去。

萧棠睫毛轻颤,试探性地道:“儿臣斗胆想问,这是娘娘的意思,还是太子殿下的意思?”

是皇后想要她嫁人,还是魏珣授意,两者天差地别。

皇后:“女儿家的事,便不必叨扰到太子那儿去了。”

听弦外之音,这是皇后自己的主意,并且不打算告诉魏珣。

萧棠心中已有思量,应了声是,“儿臣自知家父之事已经惹来了不少麻烦,若再让娘娘为儿臣掌眼,不知会不会令坤宁宫节外生枝……”

说着说着,她的语调已经染上了愧疚。

见她如此谨慎懂事,皇后倒是满意了不少:“起来吧,不必这般局促。”

萧棠站起身,却还低着头,一副愧于面对她的样子。

“本宫只是随便问问你中意什么样的郎君。若是有,身份又合适,本宫便替你做一回主。”

萧棠懂了。

皇后娘娘的意思很明显,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,她不会光明正大插手她的婚事,替她相看夫婿。

可她若相中了谁,想要嫁人,皇后也愿意成全。

大邺风俗开放,不似前朝那般流行盲婚哑嫁。可她若想要择一良婿,却还是少不了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。

只是,“儿臣愚钝,不知怎样的身份,在娘娘心中谓之合适?”

皇后不答反问:“淳和觉得呢。”

这话似是闲谈,却不能随便回答。

萧棠紧咬住唇,思索良久,才认真道:“儿臣不求夫婿拜侯封相,飞黄腾达,只求品行方正,家风严谨,最好是江南人士,能与儿臣归乡生活。”

皇后侧目:“此话当真?”

萧棠:“婚嫁是女子人生大事,儿臣不敢有半句欺瞒娘娘。”

这些要求,她早已想好,这世道,女子很难独身行于外。想要名正言顺地离开燕京,唯有成亲的由头最合适。

但萧棠想起先前那位穷追不舍的世子,心头不由得一紧。

若皇后的本意,其实是想令她去做燕京哪位高门大户的续弦、继室,或是许给那些名声太过狼藉,寻常贵女都不愿意嫁的膏粱子弟……

难不成她还要去求魏珣吗?

万幸的是,皇后笑了下,道:“若真是这样的男子,与你也算相配。”

一颗心重重落地。

窗外似乎飘来西山上的欢笑玩乐之声,皇后道:“本宫隐约记得,今日宴上,似乎也有不少人符合你所说。”

萧棠还未说话,严嬷嬷先道:“他们如今都在西山,奴婢也差人送淳和公主过去。”

皇后压根不问萧棠的意见,嗯了一声。

还好,这对萧棠来讲也是件好事,方才因为魏珣,她在宴上压根没心思去瞧今日赴宴的郎君,现在可以又有一次机会。

她重重叩首:“多谢娘娘。”

…………

瞧见少女的身影渐行渐远,严嬷嬷收回目光,望向有几分倦态的美妇人,连忙上前为她按捶肩颈。

一边按摩,又一边感叹道:“娘娘着实仁慈,淳和公主为您跟太子惹了那么多是非,您还愿意替她安排婚事。”

皇后揉了揉眉心:“本宫只是在替子霁考虑。”

子霁是魏珣的字。

光风霁月,正如其人。

“子霁替她父亲说了话,固然能够拉拢人心,但从今往后,大家都认淳和算是东宫麾下的了。”

魏珣行事无可指摘,有心之人只得从他身边的人下手搬弄是非。若萧棠往后再招来什么乱子,定会波及到东宫。

如此一来,还不如趁早顺水推舟,把萧棠打发去嫁人了。

若能把她嫁到千里之外,再也不会有消息传回燕京,对东宫有什么影响,自然更好不过。

这一点,皇后并未挑明。

她也是女子,怎会不明白女子的野心?

萧棠身处皇家,见惯了荣华富贵,又长了副足以将人迷得神魂颠倒的脸蛋,若不甘心就此离开燕京,想要往高处走,嫁进什么世家大族,其实也无可厚非。

只是没想到,萧棠与她会不谋而合。

“……确实是个聪明的姑娘。”皇后喃着,心下高看了萧棠几分。

严嬷嬷倒想起方才离去的太子。

太子殿下仁民爱物,素崇孝道,可无人知晓,这对天下最尊贵的母子,私底下的关系早已经微妙到了极点。

除开像今日这般有旁人在的场合,其余时候,太子已很久不曾单独来坤宁宫请安。

坤宁宫屡屡派人前去东宫问询太子,都被太子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挡了下来,只派了身边内侍前来探望娘娘。

“事关太子,娘娘当真不要派人去东宫知会一声吗?”

皇后似是有些疲倦,合眼道:“告诉了子霁,反倒让他以为坤宁宫又多管闲事,平白生了嫌隙,罢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