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这个形式简直完美适配它的内容!内在剧情和外在表达完全统一!
以至于,杨柳枝都觉得,这个作品都不可能以后被翻拍成电影!因为没有导演能在理解小玫瑰作品的前提下,如此自由了。
甚至都不需要被翻拍!它这样就是最好的!
就这“一坨”、“一团乱麻”、“乱七八糟”、“不知道鬼东西”、“哎呀,简直没眼去看”、“PPT怎么不动呢?”、“看得过程中眼珠子都要被光给闪瞎了”的玩意就挺好的。
完美!
虽然不知道最后那段小黑屋的电影院情节,到底是要干什么,这段剧情的出现,到底有什么必要吗?玫瑰?
你是不是就是单纯地想让淮映陪你一起看电影,和你亲密贴贴,安慰你,拥抱你,夸夸你,满足你自己的个人癖好还是怎么的?
那个电影院镜头为什么是那样的,要在看电影院里,看你俩曾经一起看电影的回忆?
还有天花板那个场景,那个小黑屋为什么要在天花板外面转来转去?这到底是什么寓意?
不理解!!!
她不理解,大家也全都不理解!从剧情还是逻辑,那些都完全无法解释!无法想象!
小玫瑰的粉丝,最爱说的一句话都是:
“我看不懂,但我大受震撼!”
它们会在弹幕上一直刷。
以往杨柳枝看见的时候都十分不屑,觉得刷这种烂梗很没有意思。
你看不懂,你在看啥?你在震撼啥?
而且看不懂就尽力去理解好了!毕竟现在书评和影评满天飞,随便找一篇看看就能懂了。
而且,有些作品,也不是需要被看懂的。就像某些画作一样,要去感受那个过程,而不要试图去解释它!那很没有意思!
但她万万没有想到!有一天!自己心里也会浮现出这句话。
“我看不懂,但我大受震撼!”
杨柳枝:“………………”
这些镜头到底是个啥啥啥啥啊?
?????
它真的有什么寓意吗?来,小玫瑰你出来到台前来,给大家解释解释到底咋回事。我保证不打你!
但,那不重要!
杨柳枝认为,绝对绝对不可能有比现在更完美的表达形式了!
就这样是最好的,不管它有多么花哨,多么奇怪,多么引人费解,都不要再去改动它了。
因为除了小玫瑰自己,没有第二个人能把控他自己的作品!
只好请你继续“自由”吧!
……
一个作品有创新,那确实并不难。
但要是一个作品处处创新,那这东西就到了一种特别离谱的程度。
《萤火相传》就是这种作品。
也是杨柳枝根本无法去评判它的原因。
但无法评判,并不会影响杨柳枝去喜欢它。
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,它实在是太特别了……
哪怕不是总决赛,就算是海选作品,杨柳枝都会第一眼把它找到,然后跳出来。
因为从开头第一眼看,它就很特别,然后一直特别到结局。
这个风格实在是太强烈了!太个性了!这玩意怎么可以这么有个性呢???到底是怎么做到的!
都说,天才和人才的区别,是颠覆者,和优化着的区别。
人才,是行业追求的标杆。他们就像学校里出类拔萃的优等生,可能把各种维度都做到很完美。
就像艾艾那精密的计算一样,做出那种《未完成的段落》作品,让你看完之后觉得,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。
各方面都挺优秀的,完成度很高。
但总会隐隐觉得,它也没有太突出,而且在看的过程当中,总会感到和其他作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区分度不是很高。毕竟年纪第一虽然厉害,但每个学校都有年纪第一不是吗?
而天才,却是能自己开辟一条新赛道的独辟蹊径者。
他可能成绩很差,甚至他可能不怎么来上课,半路退学。但他一定很独特。
以至于毕业十年之后,老师和同学们都记不住当年的年纪第一是谁了,但却记得那个人。
小玫瑰,大概就是这种东西。
这东西太魔性了……后劲太大……看完之后根本看不掉啊……感觉今后做梦都会梦到……梦到天花板一直在那边转来转去的……
很颠覆,很奇怪,很个性。
而且在保持“高度个人风格”的前提下,还没有牺牲掉“叙事深度和剧情逻辑”这就更难得了。
让杨柳枝相信,小玫瑰绝对不是那种喜欢“哗众取宠”的学生,他天生就是这样的,就是和别人格格不入!
如果说,在《立体机》里,沈昭陵个人风格,已经初步展现,那就是——
文学艺术的本质解构。
瑰丽绚烂的诡异想象。
意料之外的剧情转折。
现实虚幻的不断交错。
扭曲病态的极致纯爱。
诗意升华的象征结局。
这六大特点之外,在《萤火相传》里就更近了一步,又加上了新的风格——
形式内容的高度统一。
宏大崇高的历史格局。
传承的人文主义精神。
复杂立体的殉道者形象。
自由灵活的视听语言。
革命性质的外在形式。
……
总结这十二点,大概就是小玫瑰的个人风格了。
既然需要用十二点来进行总结,那么杨柳枝就绝对无法用一个词来形容它。
就只能把这以上种种特点,来创造一个新的词语进行概括:
“沈氏美学”。
……
沈昭陵作品个人的美学特征。
也是他第一眼,就能和其他人被区别开来的原因。
杨柳枝来比赛,想找的就是这种选手啊!
个性个性个性!个性太重要了!毕竟谁愿意总是看重复无聊的内容啊!
毕竟历史是如此残酷,无论当初多么壮大的历史事件,写在书上,最终也只有短短的几页。
所以它从来都只会记录那些伟大的行业颠覆者,而不会去施舍笔墨,给那些优秀的模仿者。
……
杨柳枝,作为现如今作家行业的顶层,比任何人都更愿意看到天才的出现。
成熟的写作技巧,创新的开拓精神,独特的个人风格。
这三点,在她这里,比任何评判维度都更加重要,远远胜过千言万语!
……
沈昭陵个人风格如此强大。
但这种个人风格的养成,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至少在他最开始作品里,他的个人风格还不是那么夸张。
现在既然已经到了忽视不了的地步,说明这风格肯定是后天养成的,而且就在最近几天。
进步那么快吗?
难道真得了故事家的传承了?吃了萤的灵魂?
杨柳枝默默把目光转向了坐在右边的淮映勿身上。
发现周围人也有不少人,在跟自己一样正在明里暗里地观察淮映勿。
可淮映勿却不为所动,表情冷冷淡淡的,仿佛根本没察觉。
淮映勿是公认的天才。
哪怕是在艺术之都这种天才遍地走,人才不如狗的地方,他也天才到过分突出。
在理工上,他发明了一种等离子体驯服场。
可以用反向磁场束缚恒星日冕物质,来避免设备蒸发。
在文学上,他发明了“A”型结构、“X”型结构等几十种叙事结构。
虽然只是理论,还并没有付诸到实践。(因为那些结构复杂到根本就无法落笔实现,即便是作者能写出来,也没有读者能看懂,让人觉得是否有被发明出来的意义?)
可是从理论上来说,它们确实是可行的。而且确实有理论完善,有足够的细节支撑。
在艺术上,他是举世公认的大画家。
他的画展对于很多人来说,只能说是“我看不懂,但我大受震撼”。
你别管他画的到底什么,但他画工肯定是一等一的强。理论也丝毫不落后。
杨柳枝之前一直以为萤是个德高望重的长辈。没想到前几天才知道,萤就是淮映勿。
今年竟然才刚刚成年,十九岁?这真的是正常人吗?简直是天才中的天才……
淮映勿的个性更是出奇地让人难以捉摸。高冷毒舌,不愿意在社交媒体和别人过分亲近。
可能天才都有点怪癖吧……
而沈昭陵,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。和淮映勿日夜同居,也就难怪长歪成今天这样。
(不是,是长成今天这样。)
通过沈淮在电影院的回忆,杨柳枝能推算出。
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。沈昭陵和淮映勿有一直在观摩和学习其他艺术家的作品。
通过接近那些卓越的大师,触摸他们的作品表层,然后抵达他们的灵魂深处。
光是一部《异调丛林》,沈淮就坐在电影院连看了三遍。
到底谁家正常人会把一部电影连看三遍啊……
还第一遍看内心感觉,第二遍看戏剧结构,第三遍看视听语言……
她之前带的那几个戏剧学院的学生,要是都有沈淮这么勤劳认真,杨柳枝都能感动得当场哭出来!
那些人不用AI写的东西当作电影拉片的观后感,上交作业来糊弄她,就已经算是积福积德了!
竟然都愿意自己动手拉片,真是太认真了!太感天动地了!
沈昭陵能有今天这种“自由度”,跟他平时的训练肯定是离不开关系的。
“用理性分析别人的作品,用感性创作自己的作品。”
这句《萤火相传》里面,淮映勿所说的话,也许就是“沈氏美学”今日彻底成型的原因吧。
也可以这么说——
要想开辟自己独有的叙事结构,就必须先学会所有的结构。
要想自由地在作品里运用各种镜头,就必须先学会所有的运镜。
要想给剧情配一个最好的表现形式,就必须学会理解的艺术流派主张。
要想拥有宏大的历史格局,就必须先熟读历史。
……
其实,这世上所有事,所有话,都可以这么说。
这甚至都不能称得上是捷径,它其实是一条绕远的路。
沈昭陵,绕了一条很远的路,才走到了今天这里。
在他绕远的过程中,有无数的选手弯道超车,走了捷径,赶到了他的前面。
而他只走他自己的路,毫无追赶之意。他只是自由地行文,就像鱼在水里面一样自由呼吸。
他创作的时候很快乐。
杨柳枝似乎这么觉得。
很多作者把码字看成一个艰难的任务,一项繁重的工作,为了每天需要更新的那一点内容,而唉声叹气,各种拼凑。
但沈昭陵绝对不是那样的人。
他应该会觉得创作是一个很简单、很轻松、很快乐的事情。
创新也是一样。
是一种闲暇时间的休憩。而不是别人需要逼着他,他才会去做的事情。
他只做他自己的事情,用旺盛的生命力、创作力、感知力、表达欲来填满他的整个作品。
刚才有评委跟自己说,说沈昭陵进步越来越大了。
杨柳枝倒是觉得,他不是进步越大了,他以前只是没得选,生活受困,视野狭窄,所知范围也有限。
然后他遇到了一个人,这个人带他到了更广阔的天地,见识了更多更多的东西。
一个人的上限取决于自己的认知,作家也是一样。
他认知到了更多的选择,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才能够选择,把以前没见过、没学过的东西,加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。
然后发觉,自己原来更喜欢那些,也更适合那些。只是以前从来都不知道!
……
想及此处,杨柳枝垂眸,把目光从淮映勿那边拉回来,重新投到大屏幕上。
看着字幕上面,那个绿色的“萤”字,“薪火相传”唯一的变体。
大概沈昭陵,不是变得越来越个性张扬了,只是变得,越来越像他自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