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李洪才“社交”了一圈,武让越来越失望。
按照李洪才的说法,这次的这个联谊会,已经算是顶尖的水准了,有资格来参加的人,在管理界都是一把好手。
不过跟着李洪才转了一圈之后,武让才发现,这个所谓的联谊会,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种。
刚才见到的那些李洪才的朋友,确实都混得不错。
随便一个人,都顶着国外常青藤盟校毕业的光环,此时在鹏城和港城也是混得风生水起。
或者是主管一个大型公司的人力部门,或者干脆就是在家族企业位居高位的主管,按理来说李洪才这朋友圈的质量都不差。
可是,交谈一圈下来,武让却大失所望。
最主要的一点,就是他发现这些所谓的高管们,完全没有自己所要求的“互联网思维”。
诚然,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,确实如同李洪才所言,是最顶尖的那一批。
至少辛苦自学了四年的武让,自认为在管理学方面,他跟随便一个人都差距不小。
可是,知识的积累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时间去完成的,但对未来的预测以及把握,却很少有人能具备。
亲自做出一个资产近百亿的企业之后,纵然在专业的管理学方面,武让远远比不上这些高材生,但是他越来越有一种感悟。
那就是,在企业管理之中,思维是远比手段更重要的东西。
思维是“道”,而管理手段只能说是一种“术”。
前者永远不怕想得多想得远,但后者其实只要够用,就足够让一个人成功了。
武让想要找的,是一个具有前瞻目光以及有思考能力的管理者,而不是职业经理人。
随即,武让就觉得自己的要求可能盯得太高了。
即便是他自己,如果不是因为特殊原因,对未来大势的判断,可能还比不上眼前任何一个人。
总结过去何其容易,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预测未来的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即便是九十年代的人,都无法想象,十年之后,私家汽车会满街乱跑,而手机这种即时通信设备,几乎人手一个。
更预测不到,二十年后,互联网给人类社会,带来了无微不至的变革。智能手机的出现,大数据,云计算,移动支付……各种在九十年代的时候,仅是出现在科幻作者的笔下的场景,只是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之中,就陆续实现。
时过境迁,再回首,人们会发现,但凡看准看对一个方向的人,都成为时代的宠儿。
而他们在十多年前做出的判断,也被人称作是远见卓识,注定史册有名。
有能力预测未来,有魄力为自己的预测押宝的人,每一个都是时代的弄潮儿,十年都未必能出一个。
这样的人真被自己遇到了,对方又怎么会甘心屈居人下,跑来给自己打工?
想明白这些,武让不由得摇头苦笑。
同时,他也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。
“看来还是着急了啊!”
武让放松下来,不再去考虑新公司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