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全文完结】(1 / 2)

第72章 大结局御赐大酒楼

来参加宴会的官员们大概想不到,他们以为这次宴会,只是无数次朝廷宴请使臣的宴会之一,却未曾想,只因为金国使臣带来了三个膳工,引起两边膳工互相较量,硬生生把这次宴会的规格抬到了最高。

整整十五盏酒,从天明吃到天暗。

最后散场时,官员们已经无心去分谁胜谁负了,他们只关心旁边有没有人能搭把手,把自己拉起来。

实在是吃多了。

就连官家吃到最后,都面色为难起来。

不过好在还有一点值得高兴,那就是因为最后端上来的膳食实在太多,金国膳工们做出来的膳食,都被淹没在了宋朝美食的海洋里。

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暗自较量,最终还是宋朝赢了。

官家倒是很高兴,一边吩咐曹大监去准备消食汤,一边琢磨着给今日的膳工们一点赏赐。

正好,赵王爷的名单也在此刻呈了上来。

官家虽然久居深宫,但对民间酒楼也不陌生。

樊楼和清风馆他都听说过,不过柳氏饭馆他还是第一次听到,似乎只是个小店。

不过能被选进御膳房帮忙,必然是有几分本领的。

官家想了想,招手唤曹大监过来。

曹大监刚给小太监吩咐了消食汤的话,见状,立即满脸堆笑走上前。

“官家劳累一天了,到现在还要为国事烦心,大宋有您,当真是天大的幸事。”

千穿万穿,马屁不穿。

再加上曹大监在宫里待久了,更是练就一身“拍马屁也能拍得真诚”的本领,语气那叫一个五体投地。

官家笑着看了他一眼,道:“朕现下不想听这些话,来,你过来帮朕参谋参谋,你说该给这些膳工一个什么奖励呢?”

“哟,这话奴才可不敢说,官家必有自个儿的决断。”曹大监笑容更真诚了,“官家您给什么都是赏。”

说着,曹大监的眼神不经意扫过官家手上的名单,一下子看清了“柳氏饭馆”的名字。

他眨了眨眼,忽然想到某次与潘琅寰通书信时,对方给他写过一则请求——

将来某一日若遇机会,还请照拂柳氏饭馆的东家柳金枝。

潘琅寰这个孩子虽然与他出自本家,但他看得出来,潘琅寰不是个听话的人,而是一头凶狠的狼,又猛、又烈还极其护短。

这些年奉送金银财宝之时,对方每每只在信中提及,让他将来多多照拂他弟弟潘安玉。

至于其他人,未曾提过一字。

但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,信件里逐渐多了一个叫柳金枝的人。

他颇为惊奇,于是将柳金枝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。

本以为一个宫内,一个宫外,怕是没机会帮助对方,但没想到今日就在名单上看见了。

但他刚刚以为没自个儿的事儿,把话都说到头了呀。

想着,曹大监眼珠转了一圈,又十分自然的补充了一句:“这三人做的膳食倒是好吃,奴才看官家吃了好些,心里喜欢的不行。等官家赏过了,奴才还得好好谢谢他们,顺便再学一学手艺,将来也好给官家做羹汤。”

官家哈哈笑道:“这三个徒子徒孙怕都要满堂了,你个年过半百的老家伙还有人肯要么?”

曹大监道:“樊楼和清风馆名气大,自然是不缺人手,但奴才看这个柳氏饭馆名声比不上前两个,应该能有奴才的容身之所。”

这话说的与官家想到一处去了。

名气名气。

这柳氏饭馆其他的不差,就是差在这点名气上。

官家摸了摸下巴,他知道该赏这三人什么了。

缺名气,那他就补名气。

于是官家笑起来,道:“取笔来,朕要下旨。”

*

整个汴京城都知道樊楼、清风馆和柳氏饭馆被临时召进宫,为官家和使臣做了宴席。

一时间,三处地方火爆到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。

无论是达官贵人,还是平民百姓,都想进门瞧瞧,好似这三处的膳工进过宫,本人也能沾上龙气似的。

甚至还有不少贵族子弟将能在这三处请客视作夸耀自身实力的证据。

而柳氏饭馆因为有前任丞相的题诗,比起其他两处更受文人和贵族子弟们的欢迎。

只不过柳氏饭馆不大,承接不下这么多的人流,只能开始采用“排期”的办法。

就连本是瞧不起柳金枝的孙玉香,也不得不在候三郎的要求下,主动去询问柳氏饭馆的排期。

可惜的是,这日期都要排到下下下个月了。

孙玉香只好无功而返,继而被候三郎一顿痛骂,恨得她咬牙切齿,却又更恨柳金枝。

凭什么柳金枝就能从一个小丫头到如今这么风光?

可是没人能给她答案。

“夫人。”一个丫头匆匆忙忙跑进来,凑近孙玉香耳边说话,“三郎又往西州瓦子里去了!听说还带了他养着的几个粉头!”

孙玉香伤春悲秋的神色立即消失,脸上流露出凶狠。

“一群不安分的贱///货,打量着候郎有家世,便想攀附恩情?”

“走!和我去打死她们!”

孙玉香咬着牙,满脸凶光的冲出了家门。

若不出意外,孙玉香与候三郎之间怕又要闹出好大一场戏。

可这些都与柳金枝无关。

柳金枝正坐在家中与众人烤火,顺便抱出她的宝贝高粱酒坛子。

“阿姐非必要从不动这坛子,今日抱出来,想必又有花钱的差事了吧?”

柳霄从房里走出来,眼里带着笑意。

此时他们才打烊回来,杜卫还在门口拍打身上的雪,月牙在帮忙,柳霄则去取了拂尘,倒是一出来就看见柳金枝抱着酒坛子不撒手。

“是啊,而且是花大钱。”

柳金枝摸着坛子,粗糙的手感却给了她安心的感觉。

“如今的生意你们也看见了,咱们饭馆也是与樊楼和清风馆齐名了。”

“但咱们的地方实在太小,食客一多,就挤得下不来脚。”

“你们看看樊楼和清风馆?地方比咱们宽敞,还有上下几层楼,能同时容纳几百个人吃饭,银钱流水自然也比咱们大多了。”

大家都听出了柳金枝得心思。

杜卫拍完了身上的雪,带着月牙走进来,说:“那咱们也开个酒楼。”

柳霄则问:“开酒楼需要多少银子?阿姐可曾算过?”

“我的算术虽没有你和阿芹那般精准,但还算过得去。”柳金枝拿出一把算盘,“瞧。”

要开酒楼,就得在小饭馆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一倍有余,这样的话,旁边的地皮他们也得租下来。

为什么是租呢?

因为买的话,汴京城寸土寸金,柳金枝暂时还出不起这么多钱,只能再展望来日。

扩建之后,小饭馆原有的结构就要拆掉,然后在其基础上建造三层楼。

所以算起来,他们就要打地基、买

木材、请师傅……

如此种种,哪怕是粗略计算,也需要百两银子。

当然,如果先借一借,再省一省,先把酒楼建起来,这些花出去的银子就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回本。

柳霄就在柳金枝计算的基础上算了一笔细账。

一阵劈里啪啦的算珠响动之后,柳霄面上露出一丝笑,点头道:“可行。”

柳金枝立即松了一口气,看向屋子里其他人。

杜卫哈哈一笑,道:“东家,你是知道我的,我读书不行,算术也不行,就只有一样好——跑得快,办事牢。东家打定主意后,只管告诉我怎样做就好了。”

月牙也道:“我还小,就记性还不错,阿姐若有要用上脑子的,就找我吧。”

说话时下巴点点,又傲又可爱。

柳金枝见全家都同意,高兴地搓搓手,道:“好,杜卫,去给我拿把锤子。”

大家都知道柳金枝要干什么了。

杜卫赶忙一路小跑,取了把锤子递给柳金枝。

柳金枝拿在手里头掂了掂,深吸了一口气。

她记得在现代时,她家庭条件并不算好,上小学一天只有两块钱零用,上午一块,下午一块,常常不够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