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分数下来时,我查完自己的,又查了一个男生的。
是我暗恋的那位小L。
小L跟我的分数差不多,并不理想,我们俩谁也考不上自己想去的大学了。
当年手机还没普及,网络也还稀罕,我家也没有电脑。
想安慰一下他,却觉得,大张旗鼓地打电话到他家,由他家人再去叫他,自己再说几句于事无补的冠冕堂皇的安慰话,似乎是很不妥当的——这更像是一种对自己“善解人意”的标榜,而不是真正地感受他的感受,为他觉得遗憾。
于是,我很久都没有联络他。
直到有一天,好友约我去网吧玩。刚学会上网的女生还不会打游戏之类的,浏览了一会儿网页,我想起自己知道他的E-mail,便给他发了一封信。
信很短,只有两段。简单问候并祝福了他,之后附上了一首短诗,是台湾诗人琼虹《记得》的第二节:
关切是问
而有时
关切
是
不问
倘或一无消息
如沉船后静静的
海面,其实也是
静静的记得
因为即时通信的不发达,直到下次我又有时间去网吧,才看见他给我的回信。
他说,因为考试失利,在家里很是郁闷,每逢别人问起,都觉得十分羞窘。而我采用的这种方式,让他好受多了。
不得不说,他的回复,让我也好受多了。
三年前,我亲爱的朋友小D,在年头和年尾,分别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。
每次遇到这样的事,都不知道自己可以说什么,可以做什么。
得知伯父罹患癌症的时候,我已离开Z市。但即使还在那里,我能提供的帮助也很有限:当时经济状况一团糟的我,甚至无法在最简单也最有效的“钱”上给出帮助。
我只能看着她奔波在医院里,听她偶尔对我倾诉。我能做到的,就是用心听进她说的每一个字,给出我真实的回应。
病情反复了一段时间,伯父终究还是离去了。
之后不久,伯母也再次中风,导致偏瘫。小D昼夜照顾着她,多次崩溃大哭。最终,在年关将至时,伯母也去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