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史部分倒还好,天子也曾看过。但当代之史,不少都是隐秘丑闻,尤其景帝及当今天子本纪,他毫无避讳,秉笔直书,一旦被天子看到,必会被焚毁。
他能托付的人,只有女儿女婿,女儿司马英颇具胆识,自不会推脱,但女婿杨敞胆小怕事,只要看到当今天子本纪,就断然不敢收留史记。就算他敢,一旦被察觉,也必将祸及全族。孔壁《论语》之祸已经令人惨痛,再不能为了史记,又祸害亲人、伤及无辜。但如果不能公诸于世,写史记又有何用?
司马迁思前想后,始终想不出一个妥善之策。
幸好柳夫人想到一个主意:抄一份副本,将该避讳的地方全部删去,再交给女儿女婿,这样,至少大部分史记能得以留传。至于正本,万万不能托人收藏,找个隐秘的地方,埋藏起来,以待后世之人发掘。
这个法子两全其美,很是妥当。但正本藏在哪里好?
藏的地方既不能太显著,也不能太荒僻。太显著,易被当世人发现,则仍然难逃被毁之运;太荒僻,则恐怕永世都不会被人发现。最好是刘氏王朝覆灭之后,再被发现,到那时,则不用再怕触怒朝廷。但什么地方能保证这一点?
夫妻两个一边思索商议,司马迁一边抓紧抄写史记副本,边抄边删改:景帝及当今天子本纪,全部删去 ;河间献王刘德,只留下刘德好儒学一句,藏书、献书及死因全部删去 ;淮南王刘安,有意记得极其详细,文中处处自相矛盾 ;游侠列传中,硃安世段落本来篇幅最多,只有狠下心,全部删除。赵王孙、樊仲子、郭公仲只录其名,事迹全都删去 ;孔子第十一代孙中,孔延年为嫡长子,删去其子孙名姓,以为讽戒 ;孔安国、孔驩经历全部删除,只留下一句“安国生卬,卬生驩 ”;想到孔壁《论语》就此湮灭,他心中实在不甘,再三思忖,又提笔在孔安国处添了一句“至临淮太守,早卒”。孔安国死时已年过六旬,用“早卒”二字,暗示他死于非命 ;至于孔壁《论语》,只在《仲尼弟子列传》篇末提及“孔氏古文”,写了一句:“论言弟子籍,出孔氏古文近是。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,疑者阙焉。 ”
副本抄完删罢,司马迁连声喟叹:疑者阙焉,疑者阙焉。
如果史记正本不幸消失,这些空缺之处,不知道后世之人能否起疑、思索、明白?
司马迁唤来女儿女婿,将史记副本托付给他们。
女婿杨敞面露难色,司马迁细细给他解释,这份副本中毫无违逆不敬之语,杨敞听后才放心,命仆人将简册全都搬到车上,等到天黑,悄悄载回家中 。
送走女儿女婿,司马迁和妻子继续商议史记正本的藏处,正在为难,韩嬉来了。
韩嬉身穿素服,头上不戴钗环,面上也不施脂粉,如秋风秋霜中一株素菊。明天是硃安世周年祭日,韩嬉是来取司马迁为硃安世所作祭文,明日到墓前去焚。柳夫人忙请韩嬉入座,三人谈起硃安世,又不禁叹惋悲慨,韩嬉眼中顿时泛起泪光。
司马迁叹道:“硃安世为孔子后裔和孔壁《论语》而献身,虽然最终人书俱灭,但我想一部《论语》不过‘仁义’二字,硃兄弟这番豪情义气,足以抵得上半部论语。”
一番感慨之后,司马迁言及自己心事,韩嬉听了,略想一想,道:“我倒是想到一个好地方。”
“哦?什么地方?”
“这地方有五处可选,地方倒是好挑,难的是怎么把书藏到那里。这件事我办不到,得请人来办,该选哪一处得由办事的人来定,而且这事越隐秘越好,我不知道最好。但我可以帮先生找来能办这事的人。”
司马迁夫妇越听越迷惑。
韩嬉又道:“我要找的人先生其实也认得——樊仲子和郭公仲。这两人,先生应该信得过吧?”
“他们二位?当然信得过。只是我这史记和孔壁《论语》一样,一旦不慎,又是一场杀身灭族之祸,怎好牵连他们?”
“这一点先生倒不必过虑。先生书中不但有硃安世的事迹,还写到了他们两位和赵王孙。仅为此,赴汤蹈火他们也一定乐意去做。此事不能拖延,明天他们也要去祭奠硃安世,我约他们一起来,取了书,尽快去藏。”
第二天傍晚,韩嬉果然带来樊仲子和郭公仲,驾了一辆车,趁夜将史记正本偷偷载走。
一连几日,司马迁夫妇惴惴不安。
正在焦急,韩嬉来了,她的双眼哭得通红。
柳夫人忙上前牵住她的手,连声询问。
韩嬉言未出口,泪珠便滚了下来:“樊仲子和郭公仲一起自杀了……”
“啊!?”司马迁夫妇一同惊呼。
韩嬉流泪道:“他们临死前,让我来转告先生,说那书按照说定的地方,已经藏妥当。他们一死,世上就只有先生一人知道藏书之处,先生可以放心了。”
司马迁夫妇惊痛至极,一起冻住。
又过了几日,司马迁正在宫中查阅古简,近侍的小黄门忽然跑进来悄声说:“宫里捉到了一个刺客,是一个美貌女子,她妆做宫女,意欲行刺天子,被侍卫发觉,乱戟刺死——”
司马迁一惊,竹简掉落,散乱一地。
他一猜便知,那美貌女子定是韩嬉……
<ol><li>这一事件史称“巫蛊之祸”。《汉书·武五子传》:“是时,上春秋高,意多所恶,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,穷治其事。丞相公孙贺父子,阳石、诸邑公主,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。”《前汉纪》(荀悦):“巫蛊之祸,始自硃安世,成于江充……死者数万人。莫敢讼其冤……太子因而驱四市人合数万人。逢丞相,合战五六日,死者数万人,流血入沟中。”</li><li>《盐铁论》:“吕步舒弄口而见戮。”</li><li>书刀:又称“削”,书写修改工具。秦汉时期文字书写于竹简,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。</li><li>世传《史记》有缺失,班固言“十篇有录无书”(《汉书·艺文志》)。其中包括《孝景本纪》和《孝武本纪》。唐人司马贞《史记索隐》指出:“《景纪》取班书补之,《武纪》专取《封禅书》”,其中《孝景本纪》是从《汉书》摘补,《武帝本纪》由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中截取。</li><li>世传《史记》关于河间献王刘德只有简略一句:“好儒学,被服造次必於儒者。山东诸儒多从之游。”(《史记·五宗世家》)</li><li>参见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。</li><li>参见《史记·游侠列传》</li><li>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第十一代孙,记录次子孔安国子孙姓名,却未记录嫡长子孔延年子孙姓名。</li><li>参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</li><li>孔安国生卒年为历史悬案,至今未解。司马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记载孔安国“早卒”,然而《孔子家语后序》与《孔子世家谱》则称孔安国“年六十卒”。而且孔安国既已有孙,当不算“早卒”。</li><li>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大意为:讲述孔子弟子的书籍,孔家所传古文经最接近真实,我摘取《论语·弟子问》中语句依次编写成篇,可疑之处,只能空缺。</li><li>《史记》后来正是由司马迁外孙、杨敞之子杨恽传播于世。</li><li>司马迁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及《报任安书》中均言《史记》有正副两本,正本“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”。正本下落,至今未明。</li> </ol>